坚持20年深耕细作,让绍兴的乡土文化浸润到小学语文课堂的点点滴滴里。最近,绍兴市塔山小学教育集团的校长叶燕芬用这样的教育实践,拿下了由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2021年基础教育成果奖。
在新的时代,如何教好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工作者和研究者,叶燕芬带领着团队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绍兴之路。
抓住统编教材里的绍兴地域个性
3月23日和30日,越城区后观巷的徐渭艺术馆里,分两批来了一群小学生,他们是塔山小学教育集团五(12)班的孩子们。刚刚学完语文第三单元里《遨游汉字王国》这一课,他们是在班主任、语文老师倪娟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
在这场研学活动中,全班44名学生分成了6个小组,分别从汉字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汉字游戏——从字谜、谐音字到形声字;汉字欣赏——从楷书、行书到草书;姓氏研究——徐;名人研究——徐渭;职业研究——绍兴师爷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式学习,然后记下收获,写成各具特色的研究报告。
这就是塔山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越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中生动的一课。这样从统编教材中生发出去,又与绍兴乡土文化紧密结合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几乎每周都有。
“其实,统编教材中的诸多课文都与绍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可以说,统编教材本身就蕴含着绍兴地方乡土的文化教育资源。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咏柳》《回乡偶书》;陆游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再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走近鲁迅’中,《少年闰土》的故事就发生在鲁迅家的‘新台门’;《好的故事》写的便是山阴道上的风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周建人的女儿)写的回忆录。”在叶燕芬看来,进一步开发这类资源,应该成为绍兴语文课改的应有之义。“‘越文化’赋予绍兴语文教育区域个性和乡土血脉。对于生活在绍兴的孩子们来说,‘越文化’就是这样一个适宜开展语文实践的真实的‘学习环境’。”
“越文化”的融入,也让绍兴语文教育得以厚植乡土文化,突显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这是一个由传统的课文学习转向‘大单元’统整的主题性学习的过程。”叶燕芬说,他们的做法是根据语文课程单元人文主题和课文主旨,随文融入“越地名士精神”“越地名胜古迹”“越地民风民俗”“越地特产风物”等资源,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
比如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大禹治水》,孩子们可以去参观大禹陵,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结合一年级上册四单元的课文《小小的船》,孩子们可以去东湖做乌篷船,从这小小的船里看绍兴;结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美食》,孩子们可以去品尝“十碗头”,记住绍兴的味道;等等。
坚持20年的文化全景式育人
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母语教学中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掘,优势就在于可以就地取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现实而又方便的空间,而身体力行的实践(参观、访问、调查)又最能激发孩子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品尝到语文无处不在的快乐。
“我认为,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不单单是纯课程知识的教学,而应当向历史——文化全景式的育人目标回归。”叶燕芬说,这种让“越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尝试,至今已经坚持了20个年头。她的想法是:要将语文教育置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及由此产生的时代精神的宏观视野之中,去重新认识它的课程性质、知识体系和教学策略。
从2002年开始,叶燕芬所带领的小学语文教学团队开始思考并探索在语文这门关乎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中,如何结合地域文化,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问题。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他们尝试建构了“醇美语文”母语校本拓展性课程。
“所谓‘醇美语文’,就是将语文课程改革‘美’的方向与绍兴地域文化‘醇’的本质相结合而提出的教学主张,它是具有浓郁的绍兴地域个性的。”在叶燕芬看来,越酒之“醇”的本质,是勾践复国出征“投醪壮师”开启的三千年诗酒文化。这种“醇”所显示的情境之美,既体现了“醇”的精神价值,又兼及语文课程本身的美育内涵,正是“越文化”的软实力。
在长达的20年的深耕细作下,一个以统编教材为核心,以校本《国学》阅读和实践活动为纽带,将语文教材、国学经典和古越文化小课题研究充分融合,把语文教材和乡土教育、地域文化资源充分结合的课程系统就渐渐形成了。“这个课程系统,既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内涵,又从根本上拓展了语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育人效果。”叶燕芬说。
乡土文化滋养校园的绍兴样本
“通过本次探究,这条历史悠久,以堂名派生为路名的和畅堂小巷上的传奇故事让我思绪万千。‘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壮豪情唤醒了中华民族,华夏儿女为祖国之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尽责。小巷培育出的一批批绍兴栋梁之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我,生活在这人杰地灵的美丽绍兴,我会更加努力,去实现心中的中国梦。”
在一次《寻找塔山脚下和畅堂的历史记忆》的探究式学习中,一位名叫周奕诺的五年级学生在她的研究报告上写了这些语句。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乡土文化滋养校园的绍兴样本,这种让“越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教育实践有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示范意义。“可以说,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其选文的多样和丰富,为包括绍兴在内的各个地方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叶燕芬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用好统编教材的有益尝试。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的眼里,这种让“越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并侧重语文实践学习的做法,不仅唤醒了“越语文”的乡土情怀,更有利于青少年个体提升对民族、乡土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教育并非只是传授知识、学习技能,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扬文化。当下,我们正处在追梦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教育的文化使命显得更为紧要。”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则认为,这种融入地域文化的语文课程学习样态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俨如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这就是学生幸福成长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创新的新样态,更是教育工作者共同追寻的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
事实上,这种尝试也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界的点赞。这20年间,已有杭州、台州、丽水等省内40余所学校,四川、贵州、青海等省外近20所学校都慕名到塔山小学教育集团结对。“从2017年起,通过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钉钉”等平台,在“互联网+”模式下,我们以课题带动、教研联动、评议互动等方式进行了线上线下的共享课题成果。” 叶燕芬说,大家正在通过经验分享、成果嫁接、难点攻关等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样态迭代出新。
(供稿/浙江省绍兴市塔山小学教育集团 文/徐霞鸿)